多年来,吉林省通化市抢抓中医药发展之机,做实健康民生之绩,深入推进“健康中国”建设,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,用心呵护百姓健康。
“平时有个头疼脑热、腰酸背痛,最先想到的是家楼下的中医馆,离家近、花费低、效果好,真是方便!”谈起“家门口”的中医馆,市民王春华连声赞许。
随着通化市不断强化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,规模成熟、功能完备的中医馆遍布山城,成为各街道乡镇、社区基层卫生机构的“标配”,深得百姓青睐。
在东昌区光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内,集诊疗、调理、康复等服务为一体的中医馆为辖区居民带来了极大便利。
“中医馆开展项目有诊疗、中药、针灸、艾灸等,并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,还有一些慢性病的诊疗都是免费的。”中心副主任刘辉介绍,中医馆还依托医联体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,打造百姓身边的健康“管家”。
走进东昌区东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,缕缕药香萦绕其间,沁人心脾。
“全力满足辖区居民中医诊疗需求,中医馆配备肌肉深层治疗仪、偏振光治疗仪等设备,并提供健康饮食指导和情绪调整等服务。”中医科科长王艳玲说。
弘扬中医药文化,该中医馆还通过健康知识讲座、义诊等活动,宣传展示中医药在疾病防治、慢性病管控中的优势,普及中医药常识。
目前,在“发展中医药、服务大健康”目标指引下,通化重点完善了以市、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,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枢纽,村卫生室为网底,社会办中医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,推进中医药资源下沉,实现中医普惠最后一公里。
全市现已建成中医馆78家,其中省级优秀示范中医馆25个。100%的乡镇卫生院、100%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87%的村卫生室及社会办中医诊所能够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,打造形成了主城区15分钟中医药康养服务圈。
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而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。
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,通化市持续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政策,加强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,多途径引进、培育人才。
在通化市中医院吉林省名中医专家辛红卫的传承工作室,候诊区坐满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。
“我们主攻冠心病、心绞痛、间质性肺炎等疾病,取得了很好的疗效,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,并通过‘传帮带’培养青年中医医师,传承中医药事业。”诊室内,辛红卫一边给患者把脉问诊,一边为身旁的学生讲解诊疗思路。
据了解,目前通化市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,省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,在册中医师承人员261人。
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,通化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、打造中医区域医疗高地、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,多措并举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。
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、惠及民生,通化市全力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,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“扬优强弱补短”建设、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、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建设;加快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,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创新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;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,推进中药科技创新研发与产业化建设、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、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研究、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;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,搭建高层次人才梯队,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。
如今,通化中医药服务辐射能力愈发凸显,已形成便民、利民、惠民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,打造出“群众身边的中医药”“人人享有的中医药”服务形态,中医药健康文化植根民心。